作为世界上遭受地震袭击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对地震的研究、预防一直在进行中。但神户大地震的惨痛教训成为日本加速建构密集的地震等灾害防备系统的转折点。神户大地震之后,震中兵库县实施“不死鸟”计划,日本政府则提出“零死亡”计划。数千个探测器遍布日本全国以及周边海域,卫星、直升机等各种先进手段用于防灾系统,民众则不断受到防灾训练。经过此后16年的苦心经营,日本终于形成系统的灾害预防-事前对策、灾害应急对策、灾害复旧-复兴对策体系。

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防灾、抗灾体系最完备的国家。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人类观测史上最高级别的9级地震,以及随后千年一遇大海啸的轮番袭击。灾难来临,日本苦心经营的防灾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灾前预报、紧急应对、灾后救援、恢复依次运转。9级地震本身也未能重创日本。尽管随后的大海啸令日本损失惨重,但日本防灾系统的能量,显然不可小觑。

♦10秒钟的提前预警

如果不是大海啸造成出人意料的破坏,此次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将是日本灾害预警系统的一次辉煌战绩。强震发生在当地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此前约一分钟,气象厅发出了地震警报。日本公共电视台NHK早期地震警报发出的响亮警报声打断了所有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市民们的手机也同时接到了地震警报。

同一时间,主要海啸观测点已经观测到海啸迹象。根据气象厅的观测,警报发出17分钟后的3点50分,福岛县相马海啸达到7.3米。警报发出22分钟后的15时55分左右,仙台港出现10米高海啸。由于海啸始终处在日本气象厅的严密监控之下,警报发出的时间并不算晚。17-22分钟的间隔也足够沿海民众撤离。从当地民众拍摄的视频可见,众多民众已经撤退到了高处,等待海啸的到来。但仍然有居民没有躲避,留在了家中。遗憾的是,海啸的高度远远超过了沿海居民的想象:许多居民已经躲到了二楼或是三楼。本以为已经安全,却没料到高达10米的海啸完全毁灭了城镇。过于巨大的海啸瞬间破坏了气象厅的观测设备,使得气象厅的观测数据缺失或是低于实际海啸高度,也成为灾难的原因之一。

能够预测地震等大规模灾害,一直是日本的梦想。1978年制定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就规定,如果观测系统测得大地震即将发生,首相“将在预测地震日期前两到三天发表《警戒宣言》,以便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从1960年代起,日本还先后实施了8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40年心血耗尽,地震预报最终被证明是毫无希望的。近十年来,日本不再奢求提前数天甚至更早预报地震,而是被迫转向耗资数千万美元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争取侦测到地震的最初迹象,并赶在地震爆发前向震中附近的城市发出警报,帮助人们获得数秒钟的逃生时间。

目前日本拥有超过1000个配备高灵敏度地震仪的观测点,高密度覆盖整个日本,实现实时数据交换。气象厅负责24小时监测地震和海啸,并根据法律要求,在地震发生后马上把信息传递到警察机构、地方政府、媒体、消防机构、居民家、学校、船舶等处。

离震中越远的地点,收到警报和强震来到之间的时间差越长。因此,在EEW的基础上,日本又开发了多个配套系统,保证这宝贵的数十秒覆盖全日本,不留死角。根据日本内阁发布的中央防灾无线网络(Outline of Central Disaster Management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示意图,卫星通信系统连接37个灾害管理组织;固定通信系统连接60个灾害管理组织。再通过直升机现场拍摄、无数的发射和接收设施,它们将官邸、防卫省、东京电力、NHK、红十字会、47个都道府県、现场灾害对策本部、车载设备、手机等完全连为一张巨大的网络。

为保证偏远地区也能收到警示信号,日本启动了“全国地震海啸火山灾害瞬间警报系统”(J—ALERT系统)。灾难到来时,该系统能在4-20秒之内通过卫星将警报数据传输至地方政府防灾中心。防灾中心接受到数据后自动发出警笛,通过广播播报。

更多内容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