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关注这个年代,据说,60后关注80后跟例行公事差不多,尤其是文学批评这个行当,但凡看到评论80后的中国文学,几乎都是清一色,来不来就拿80年代的文化气氛说事儿。其实,我也不例外,今天在神户市外国语大学跟才女田原做公开对谈的时候,打开头就是以下的引子。

日本学生学汉语到了三年级或者四年级,总体感觉大家的水平年年提高得很快,这可能跟现代社会的通信手段的发达有直接关系,不久前一个日本同学手里拿I Phone 3G跟我说她每天都看中国发出的短新闻,而且有时还有动画。过去坐在房间里看电视听新闻,现在从手心里就知道天下了。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同学们是80年代出生的,对这个速度的体验也许不如我敏感,因为我是60年代出生的,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机,当然也没有电脑。即便是我有想了解世界的愿望,但毕竟没有了解世界的手段。现在的情况好像反过来了,了解世界的手段发达了,但想了解世界的愿望反而减弱了。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请到从中国来的田原同学,我叫她同学因为她跟大家是同一个年代出生的,都是1980那个年代。同时,她也是我希望大家能增加了解世界的愿望的一个机会。所谓世界,其实就是了解我们周围以外的事情,同一个年代出生,而且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政治事件与文化传播几乎都可以在同一个时间段当即发生,像过去那样的消息闭塞的现象正在逐渐消失。

接下来,我们谈到了文学,田原认为所谓的80后,好像还可以从85截一下,因为前后的环境有明显的变化,85后的多媒体发达很快,很多人对动感的物体十分敏感,也许是因为老看游戏机的缘故,视频上的每个亮点都非常容易地吸引人的眼球。相比之下,声音的持久性变得十分珍贵。比如音乐随处可以跟随你,随身听也好,Ipod也好,写作耐不住孤独,干脆找个咖啡屋去写,让声音陪伴你。这可以是人声,也可以是汽车声,当然最好是美丽的音乐,让声音体贴你的写作。

今天的公开对谈日后会整理出来,作为跟80后中国文学对话的一种,她说的上述内容给我印象很深,乃至深到让我觉得80后的中国文学应该由她们自己说,而我最好竖起耳朵光听就得活。当然,听过之后再开口也不晚。等到下次再与80后的中国对话的时候,我一定这样做。

[村上春树书籍推荐]

 

阿毛博客以日常生活为主线,随想随写,不完全拘泥于对日本文化的细节描述,有时写其他,许多目的是为了了解日本人。点击进入毛丹青沪江博客>>>

毛老师的作品《感悟日本》2008年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该书在线阅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