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日语中有一个合成词叫ムック(mook,期刊),它是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的结合体,形式为杂志而内容却具有书籍性质,一般以视觉信息的内容为主。不知何时起,国内也有一本mook悄然走红。它就是《知日》,专门关注日本的媒体品牌。奈良美智、制服、美术馆、书之国……排版清新角度新颖,每出一本必迅速被抢购一空。本次沪江专访连线到《知日》主编苏静先生,一起探讨“知日派”的过去和未来。

 
[本期登场人物]

嘉宾:苏静

《知日》出版人兼总经理,前文治Lab总经理,前文治图书出版人

《知日》沪江网店团购>>

嗨,村上春树!

故事有一个特别平常的开始,某天,苏静在大学图书馆里偶然借阅了《奇鸟行状录》这本村上春树小说。他并不是一个特别爱看小说的人,但看完这本书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迅速阅读完村上春树所有的作品集。苏静说,村上春树是把自己引入“日系大坑”的第一人。看完小说后开始不断找相关的日本电影,他虽不懂日语,但村上小说、日本电影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很特殊的消遣。在《嗨,村上春树》里苏静写道,喜欢村上春树的人很多,但喜欢他的理由却只有一个:任何不堪忍受现世重负的人,都可以在村上的文字中得到暂时的慰藉和解脱——他的文字有一种能够真实平等地接近众人心灵的力量。

村上春树作品打开了苏静希望了解日本的那扇门,他开始和大家一样看日本电影、动画、电视剧……影视作品中的东京大都市和日本乡野田园风光都让人很是向往。但是在那之后他也发现,偌大的中国国内找不到一家完整、持续关注日本的媒体,只有报刊零零碎碎的专栏和教科书性质的大段论述,没有细节,也没有视觉化的场景。于是,毕业后身处出版行业的苏静开始酝酿起一个全新的书系。

起点,奈良美智

2011年1月,《知日》创刊号开始出版发行。定位为两月发行一期的纸质出版图书,“专为兼具新知探索和思考力的华文年轻一代服务,提供最有创意、最具价值感的文化阅读”。创刊号就集合起一支声势浩大的团队,资深“知日派”旅日作家毛丹青、东京流行通讯主编姚远、香港作家新浪名博剑心……但是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创刊号的主题居然定为小众的奈良美智

虽然创刊号中编辑们解释,奈良美智是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日本绘画艺术家,传递着一种不妥协的姿态。但是在中国国内,奈良美智绝对是“小众、小文艺”的代表之一。对于这个选材,苏静表示是和自己的团队深入探讨后得出的结论。很多“小文艺”会随着时间流逝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最终成为一个大众品牌。“当你一旦给一个事物定义为小文艺小清新,它就已经从亚文化变成一种主流文化了。”从结果来看,这种高端路线的选题大获成功,橙黄色封面排版考究的奈良美智特辑反响比预期还要好。

“我不懂日语,所以每期内容出来,我就是第一个‘读者’”苏静说,虽然无法以编辑的角度去统筹规划,但他时常会以读者的身份思考,那些想要了解日本的群体真正想知道的是什么,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从杂志的发行量来看,国内“了解日本”的需求其实很大。现在,《知日》也成了毛丹青、姚远等一系列“知日派”作家的平台和专属阵地。

去哪里买《知日》?>>

下一站,明治维新

2013年1月1日,《知日》书系第七期特辑将问世,这一期的话题是“明治维新”。和之前的铁道、制服、美术馆等相比,明治维新这个选题显然比较生硬和宽泛,对此,苏静也坦言“明治维新”是《知日》问世以来整个团队做得最艰苦的一期。

“《知日》是定义日本这个国家的杂志,日本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选题方向,会有很多角度,所以要考虑到日本的方方面面。这个方方面面如何体现?每年十二本,十二本就是一个拼图。我们可以做比较轻松的选题,比如猫。也可以做得很细分,比如‘铁道’这样的选题,但是也不希望被定义为一本生活方式的杂志。”苏静说,既然杂志介绍的是一个国家,“明治维新”这种历史事件也是无法绕过的。他希望《知日》每期呈现给读者的都有惊喜,有小清新美术馆,也有热门话题猫特辑……还会讲历史故事明治维新。

同样是明治维新,《知日》也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书写。可能大多数读者对于历史特辑的印象是通过一个历史学家讲解或者进入一本专著里去研究,读者群并不广泛。而《知日》却旨在借用视觉化外衣,还原历史细节,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历史。其实国内对于明治维新的信息少之又少,中文词典中翻来翻去就是教科书式老三段。为了做这本特辑,《知日》团队特意去日本采风,走过明治维新事件发生的现场,寻找新选组、坂本龙马、维新志士们留下的碎片,查阅当地史料馆,最终拼凑成一个完整、鲜活的历史时刻。明治维新是幕末时期社会现状酝酿出的一场社会变革,通过剖析这个历史事件,我们能感悟到什么,这些正是《知日·明治维新》呈现给我们的鲜活历史细节。购买《知日·明治维新》>>

哈日反日?不如知日

不知是否巧合,“知日”二字上下叠加后正好很像一个“智”字,而这个“智”,正是《知日》的推广logo。“it is JAPAN”,不论你对这个国家抱怎样态度,它都会在那里。所以对它多一些了解、多一些思考,同样是一种智慧。

《知日》创刊号发行时,日本朝日电视台曾对其做了一系列报道。报道中朝日把《知日》称为「中国初・日本文化専門誌(中国第一本介绍日本文化的专业杂志)」,采访中被问到对中日关系的看法时,苏静很自然地回答,这不是由人们进行讨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随着《知日》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通过这扇窗口了解东瀛最基础、最具现场感的文化细节。“有人肯做这个话题,唤起大家对这件事的兴趣就行,哪怕让大家有一知半解也比完全不知道要好。一个事物,如果不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就完全谈不上研究,更谈不上去学习和了解。”

这位操着一口流利京腔戴着黑框眼镜的低调“北京文艺青年”,可能很难让人联想到他就是国内“了解日本”热潮的发起者和推动人。经常刷微博的网友们或许发现,《知日》官博给自己定义了一个可爱的名字——知日二叔,而苏静正是带着大家走近日本、发现日本的“大叔”吧。不花哨、不炫耀,以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改变一些年轻人的看法,改变我们的生活。“《知日》首先提供的是信息,其次才是观点和结论。”的确如此,若首先不去了解,如何定义自己的喜好或憎恶?有了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基础,再在心中勾勒出一个真实的日本才是明智之举。

《知日》&沪江日语,殊途同归

沪江网我肯定是知道的,而且很早就知道。”苏静说,他对于沪江网所推行的网络外语教育、在线教学方式非常认同。在《知日》的一次问卷调查中他了解到,大多数人对国内的语言培训市场不是很满意,线下教育选择偏少、学费偏贵,而线上教育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产业,不但性价比更高而且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其中沪江网是最被看好的一家线上教育机构。

一个是传统的纸质媒体,一个是纯粹的互联网媒体。《知日》的主旨是“让中国人了解日本”,所以对读者所掌握的语言没有任何要求,甚至还会有一些中文专栏以文化、风俗的角度去解释日文词语。而沪江日语网因为有“日语”的属性在里面,可以推荐给所有希望学习日语的读者。但《知日》和沪江日语网都在自己的平台上,通过不同的渠道推送相关信息,服务于有需要的群体。看似不同,但殊途同归。

采访中,苏静坦言自己在语言方面还存在不足,今后有机会会多关注沪江日语的学习信息,希望有一天能熟练掌握日语,“语言就像一把拐杖,有了这把拐杖工作时就能少麻烦别人,还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更多东西。”在知日这条路上,他会继续走下去。

最新一期:《知日 日本禅》28.9全国包邮 火热团购中>>

相关阅读:

狂走日本 取景中国:对话旅日作家毛丹青

日本沪友松本一博:中日友好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