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教授的日语学习经验

Q:赵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日语的?契机是什么?

A: 1972年田中访华,中日恢复邦交。我是从那一年开始学日语的。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纺织厂当技术员,了解到日本的技术和管理还是领先的,觉得学点日语,能接触日文资料,在工作中可能有益,不过当初没有想过去日本,也根本不敢想。此外家父曾是某研究所的工程师,懂些英、俄、德语,翻译过不少资料,也能看懂日文技术文献。前面提到当时教材一册难求,靠一本《科技日语自修读本》,这是他老人家留下的。

Q:赵老师觉得学习日语最重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克服所谓的语言学习瓶颈问题呢?

A: 要看目标是什么。如果偏重单向交流,例如阅读技术资料,书面翻译等,重点还是语法,特别是说明语法关系的各类助词、惯用型等,配上容易熟悉的技术词汇,可以比较快地入门。如果是双向交流,那么读、说、听、写“四会”当然都重要。但我个人的体会,对企业员工而言,可能“听、说”相对于“读、写” 更要优先些。我曾经在一家中新合资企业负责行政工作,一次招聘员工时来自新加坡的总裁亲自面试,英语能上口的明显占了优势,而其笔试成绩却未必比其他人理想。

语言学习的瓶颈,如同跑马拉松,总有一个呼吸特别困难的阶段,但何时出现,什么症状表现,可能因人而异。比如,我个人日语学习早期的瓶颈是“听”。我参加78年教育部的留学生考试,日语笔试4分,在当时还算不错,但一到大连外院参加摸底考试后分在第13班(一共14个班),属于下游,主要问题是听说能力差。没有其它办法,只好笨鸟先飞,上课揪紧耳朵,课后反复听磁带,第二次分班就升到了5班了。而去了日本,瓶颈又变了,主要是语言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微妙的文化差异,所以说日语要从“通”到“精”不容易。日本人比较注重细节,语言中敬语、谦语不能搞错,用语也较讲究。如果你表面上发音不错,似乎还流利,对方会觉得你应当懂得怎么说的。一旦你说错了,对方又比较含蓄,不公开怪你,双方都比较尴尬。例如我去日本后不久,导师较忙,一次见了他说“ご苦労さま”,发现老教授只是目无表情地啊了一声,后来才知道用词不当,下对上通常应当说“お疲れさま”。

Q:开口说是中国学生最头痛的问题,要怎样才能训练出一口流利的日语来呢?

A: 第一要胆大,要旁若无人,既然学语言,不要怕讲错,敢说会进步。第二要简单。小孩学语言很自然,他们掌握了基本语汇和语序,就能沟通了。特别是刚学习不久的朋友,不要刻意去背一些长句子或复式结构,但要能充分动员你学过的句型,运用学过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要善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如果你讲的话其他人能听懂,会感到很大乐趣。在这本教材中也体现了这一想法。第三要地道,我个人认为地道比流利还重要,为了说得地道些,要注意听人说,老师、同学、磁带、光盘、影视都行,听他们怎么说,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我刚到大学研究室第一天,见了教授,把事先背得滚瓜烂熟得自我介绍说了一通,教授很吃惊,赵君日语怎么这么流畅,但话题一拉开,还是结巴。为了尽快适应留学生活,每天看电视听新闻,较短时间过了语言关。

Q:现在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学习日语,有的是出于工作需要有的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赵老师怎么看目前的日语热现象?

A: 处于全球化时代,日本又是近邻,多掌握一门外语,可以扩大视野,增长见识,这是一种必然趋势。除了英语、日语以外,也有不少人开始学韩语或其它语种,也是这一目的。交流是双向的,反过来,日本人学汉语的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日本中学里第二外语选汉语的比例最高,有近570所学校开设了中文课。

Q:对于还没有开始接触日语但是对日语感兴趣的朋友,赵老师建议他们怎么开始日语学习呢?

A:学语言有两种动力:需要和兴趣。如果似乎有些隐隐约约的兴趣但还不确定的朋友,可以先试听试学一段,看看自己是否能找到语言的感觉,好的话就应当锲而不舍,坚持下去;否则趁早放弃,改学其它,最忌的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至于教材可先选些通用教材,如标日、大家的日语等,语音先学好,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