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一直关心的课题,同时也是策划文化交流最要紧的内容。所谓“文学”的传播,其实就是一个行走与驻足的过程,前者的“行走”包括作品被翻译出去,而后者的“驻足”表明中国作家会从境外一个细节中抽取相应的素材,然后编入他的构思之中,这可能是小说,也可能是散文随笔,或者是游记,甚至还有可能是一首诗!

最近这两年,连续跟莫言、余华、李锐和苏童行走日本,其中大量的细节都说明了上述的情景。有关感受即将表达到图文书里,此处暂且割爱。
 
话说回到标题上,中国文学被介绍到日本的主流势力还是依靠了各大学的汉学家,因为他们有固定的收入,除了教务以外,可以完全无功利性地选择中国文学,这一选择不会由于中国国内的销路是否够大而受阻挠,反过来,往往一些明智的选择是忽视销售量的。所以,觉得中国绝对畅销的小说反倒没有日本汉学家的关注,这一现象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年头!
 
相对于日本的读者市场来说,汉学家把持中国文学的局面起始于鲁迅文学的翻译,竹内好由于他自己善辩多思的性格为这个局面赢得了很高荣誉,乃至眼下的评论家评价他的思想远远超过了他的翻译。换句话说,一个中国文学的翻译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想家!
 
仅就这一点而言,中国文学之于日本汉学家来说,永远是魅力四射的存在!当然,这么说并不排斥另类汉学家的登场。
 
目前,在中国文学的日文翻译圈内,成绩最显赫的应该是泉京鹿女士,余华《兄弟》、卫慧《我的禅》、安妮宝贝《告别薇安》、还有郭敬明、周国平等人的作品纷纷出于她的手,其日文丰富的表达能力不仅消解了汉学家的翻译腔,而且她本人并非学中文出身的履历令人惊奇。
 
无疑,泉女士作为一位职业的翻译家,从积极的意义上说,似乎是对日本汉学家的冲击。不过,跟她拥有相近履历的日本人,尤其是年轻的日本人越来越多地争当中国文学的翻译家,这实在是一件好事。汉学家再加职业翻译家,中国文学被翻译到日本的路将会越走越宽!
 
〈上图系日本汉学家集体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论集《亚洲游学》专刊封面 2007年勉诚出版〉

你想体验下吗?全新“线下授课&线上复习”一体化教学模式

阿毛博客以日常生活为主线,随想随写,不完全拘泥于对日本文化的细节描述,有时写其他,许多目的是为了了解日本人。点击进入毛丹青沪江博客>>>

毛老师的作品《感悟日本》2008年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该书在线阅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