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许久,在饭后茶余、通勤闲暇时刻,刷一刷短视频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凭借着剧集时长短、剧情节奏快、不输给其他网剧的服道化制作等优点,短剧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

最近就有这么一部短剧引发大众热议,甚至受到了央视等官方媒体的关注。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短剧已经是十分熟悉的一种影片形式,这部仅仅只有3集每集也只有9分钟的短剧,在百花齐放的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一、短剧背后是无尽的“乡愁”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主角,是在大英博物馆中国玉石区陈列的一把壶。作为众多玉石展区的文物之一,它的编号为3,本身并没有被命名。

就是这么一把沉睡在玉石区“平平无奇”的小玉壶,引发了短视频制作者“煎饼果仔”“夏天妹妹”的无限遐想,最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短而不简的感人故事。

他们给了它一个名字——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玉壶有了名字,宛如鱼儿有了水,开始“活”了起来。活灵活现的小玉壶为了回家,遇到了许多困难。流浪在外的小玉壶,好不容易在博物馆外碰到了“中国家人”,能帮她回家的家人。

黑眼睛、黄皮肤、能说中国话的就是家人、是同胞。

原本以为故事就这么完结了,小玉壶回到家了,故事要结束了吧。神结局在大家都没想到的地方悄然拉开了帷幕。家虽大,但小玉壶也有自己的目标。来自博物馆,便也要回到博物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玉壶拿出了一叠厚厚的信纸,每一张都是不一样的样式,都是来自小玉壶口中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而小玉壶一直说的重要任务,原来是她担任起了“信使”的角色。

每一件文物都在此刻被赋予了“生命”。每一个文物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就如同我们也十分期盼这些丢失的文物能够回归祖国怀抱一样。文物们的每一封“家书”都承载着他们对家、对家人的思念。

其中有乾隆青铜大鼎的爱国之心。

有他日气派无比,而如今被掠夺者切割的四块一龙壁的乡愁。

有身高六层楼,在黑暗无边的异国博物馆中静候光明之日的的河北崇光寺阿弥陀佛像

明代真武大帝铜像则抒发了自己护国的壮志豪情。

还有一身轻盈却气势不减的山西金代木雕观音,庇佑身处异国的游子。

而往日不吝笑容的弥勒佛,在异国的博物馆中,也显得有些悲伤。

故事以“家国永安”作为结尾,此时观众们早已在一声声“家国永安”中潸然泪下。

这样一部高质量的短剧也获得官媒的高度评价,自媒体也能够产出高水平的视频内容,为自媒体树立了优秀榜样,让流量之花开在有价值的地方。

谁又能想到这样一部短剧团队只有:作为策划人、同时也是男主的煎饼果仔,女主夏天妹妹,和两名助理

为了防止平台不过审,制作人煎饼果仔也发表了预告声明。也许是自媒体乱象过多,作为正常的制作者也只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规避风险。

拍摄的契机是网友的一条评论,历经半年,最终剪出3集短剧。小制作也不输于大制作,短片内容也依旧丰富,这完全是来自制作者的深度思考。新时代的自媒体人的身上也肩负着文化传承,努力弘扬中国文化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二、“被迫离家”的文物

乡愁,是一封家书,短剧里的文物暂且可以托“小玉壶”帮他们捎带家书给他们的“亲朋好友”们。可现实的残酷是这些文物一直被锁在毫不相关的大英博物馆中,未有归期。有的本是成双成对,或许是一对好“兄弟姐妹”,又或许是一对“佳人”。它们本该安静地封入尘土,又或者是成为“模特”展示在中国的博物馆中。但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夺走了本该属于这些文物的安宁与祥和,不仅如此大量的文物建筑也被烧毁。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圆明园。火烧圆明园应该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历史事件,这件被记录到小学课本中的事件中,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被西方列强掠夺。各朝各代的珍贵文物皆被侵略者以野蛮粗暴的方式扯下、撬开,被夺走的文物支离破碎。

一把火吞噬了一座皇家园林,燃烧的不仅是建筑文物,更是烧掉了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文化。

被偷走的文物,就像被拐卖的孩子一样,有苦说不出。但走丢的孩子也能够回到自己家,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堂堂正正地将这些文物带回祖国,流落在他乡的文物总会有回家的一日。

中国人走得正站得直,从不做偷鸡摸狗之事。我们的文物也是一样,终将会光明正大地回归祖国。

三、“防偷防盗”人人有责

文物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抢文物、偷文物也许是大家能够最直观看到的偷盗行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习俗、物品、语言和活动等都是“中国专属”。中国的非遗传承人有很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专有的文化。但是这种弘扬的行为很有可能会遇到“文化小偷”,已经有不少的传统文化被他国使用且没有标明这是来自中国的,更有甚者还称这是他们的文化。

坚决抵制外国“文化小偷”,当发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被挪用或者“借鉴”的情况时,要立刻制止并告诉大家这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需要他国“宣传”,中国文化会由中国人发扬光大。

知识拓展

部分国内博物馆镇馆之宝

北京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指出,《千里江山图》的主要取景地是庐山和鄱阳湖。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一说528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

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炭河里遗址),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商四羊青铜方尊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后母戊鼎:

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2021年12月1日之后,东汉铜奔马将于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其余时间在库房维护保养。

湖北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

春秋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重875(单位:克),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曾侯乙编钟:

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南京博物院

明金蝉玉叶:

一只神形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蝉翼左右各两。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镶金兽首玛瑙杯:

是唐代玉器,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

唐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湖南博物馆

素纱单衣:

素纱单衣,是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文物,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衣料铺展开约2.6平方米,仅重49克。

T 形帛画:

天界部分画在帛画上端最宽阔的地方。右上角画有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8个太阳。左上角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画着奔月的嫦娥。日、月之间,端坐着一个人首蛇身披发的天帝,一条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天上有一道天门,有守卫的门吏。另有神龙、神鸟和异兽相衬,显得天界的威严和神圣。2018年1月,在CCTV-3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中,由雷佳担任辛追墓T形帛画的“国宝守护人”。

河北省博物馆

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西汉。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收藏于河北博物院。该衣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这件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是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

此外,新澍日语推出的全年公益助学活动,提供由北大硕士团队组建的专业老师的帮助和督促,内容包含一年整的知识科普、打卡学习、直播互动,更有每月免费模考、考研资料pdf等福利掉落哦!是非常优质的考研学习社群,来帮助大家提高日语学习力、提升考研竞争力。我

点我咨询更多0元日本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