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神社

最近一段时间,我挺“不务正业”,原因是组织了一批日本的城市规划专家,帮中国大庆和青岛等城市搞城市建设与风景区综合规划。我自觉中国的21世纪造城运动,有着太多的弊端,城市发展模式相互复制,城市构造南北雷同;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旧城改造不求质量但求速度;地方特色和环保节能理念几近丢失,城市建筑千遍一律。再这样盲目发展下去的话,中国再也不可能会出现一个丽江,也再也不可能会出现一个周庄。而且城市建设过几年还得再来一次。

在70年代开始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也曾有过拆旧城建新城的过程,因此也留下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现在回过头来,懂得了如何因地制宜地规划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也充分认识到如何保护城市特色,融入环保节能新理念的必要性。我觉得很有必要,将日本的一些城市规划的新理念借鉴给中国,避免我们少走弯路,多建美城。

本月初,新华社就日本的城市建设经验与中国城市建设的问题,对我做了一个专访。我谈了以下一些观点,供网友们批评参考。

一切为了愉快的旅程——初游京都做足三点准备>>

日本银座的夜景

新华社:根据您的了解,日本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摩天大楼”涌起甚至攀比的现象?

徐静波:日本进入70年代后,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再建”也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大需要。尤其是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许多人都崇尚纽约的高楼大厦。但是,以什么作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标志?日本当时并没有完全选择大规模建设“摩天大楼”,而是首先选择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轻轨和地铁。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为什么没有出现“摩天大楼”涌起攀比的现象?其基本原因有3个,一是日本实施了严格的城市景观保护措施。早在1920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部《市街地建筑物法》,明确规定最高建筑不得超过一百尺(31米)。即使进入70年代,人们依然遵循着这一“百尺规则”,在东京的市中心地区不建超过10层的建筑。全日本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东京的银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区域就规定大楼的整修不得破坏旧楼的原貌,新建建筑不得超过10层楼。这一“百尺规则”避免了城市的无序发展,事实上也限制了在市中心建设摩天大楼的可能。

原因之二,是防地震。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虽然有很好的建设摩天大楼的技术,譬如台湾的101大楼(世界第二,508米),马来西亚的双子星座大厦(世界第三,452米)的施工,都是由日本的建设公司承担。但是考虑到地震的因素,日本还是控制建造 “摩天大楼”。

原因之三,是受日本航空法的限制。日本航空法规定,为了飞机起降的安全,在机场周围16-24公里的范围内,禁止建设超过300米高度的大楼。这一规定,也就决定了日本迄今为止没有超过300米的高楼,2007年建成的日本最高的建筑——横滨地标塔楼,高度就控制到296米。

也就是说,日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便捷公共交通来扩容城市,促进人与物的大流动,而不是先建摩天大楼来点缀城市。

日本深度探访:银座>>

新宿新都心的高层建筑群

新华社:东京的新宿一带,摩天大楼也不少,这些大楼的出现有什么样的背景?

徐静波: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位于皇宫与东京车站之间的丸之内和大手町,集中了日本旧有几大财阀的势力,因此是整个日本的经济与商业的“头脑”地区,几乎日本所有知名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国际商社,以及一些老牌大公司总部都集中在那里,有日本的“CBD”之称。

而位于东京都西部地区的新宿,过去一直是各地方官员和商贾来东京的门户地,除了旅馆和小餐馆,大多是郊外农村。日本投降后,由于美军占据东京市中心的大部分商业设施和娱乐场所,东京的市民开始向新宿方向移动,从而促使了新宿地区人气的上升。歌舞伎町就是在这一个背景下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红灯区。

进入7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许多大公司需要建设总部大厦,但是市中心地价昂贵,开发新宿地区计划再度摆上了政府的议程。在此背景下,“新宿新都心”建设拉开了序幕。1971年,高178米,共47层的京王广场酒店落成,成为新宿地区的第一栋高楼。1991年,高243米的东京都政府双子大厦落成,标志着新都心建设计划的基本完成。目前,新宿新都心拥有30栋高度在150米以上的高楼,成为东京地区的第二个CDB,也形成了东京银座之后的第二大商业圈。

但是,进入21世纪,日本人对于摩天大楼的建设,开始进行反思。首先认为,日本正在从消费社会向环境社会转变,摩天大楼的高能耗与环保的低效率问题正在成为环境社会建设的二大问题。其次,摩天大楼对于居住者的精神和肉体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三是由于居住在摩天大楼,居住者与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与居住地区的交流更加疏远。其四是火灾以及地震发生后的救助出现难题。

正因为如此,目前在新宿地区准备建设的1栋338米高的办公楼和245米高的2栋公寓楼的计划,由于遭到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等原因而暂时中止。

日本东京旅游攻略:新宿>>

京都老街

新华社:您怎样看待日本的“摩天大楼”与城市传统风格的关系?

徐静波:日本摩天大楼的建设,基本上以不破坏城市传统风貌为前提。以东京为例,在银座地区,迄今为止还沿用1920年制定的“百尺规则”,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从而使得日本这一最繁华的商业区经过一个世纪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狂热期,依然保持了传统的风情。东京车站与皇宫之间的丸之内地区也一样,作为日本传统的中央商务区,由于建筑物大多老化,2000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再开发,但是,无论是2002年重建而成的丸之内大厦,还是此后重建的明治生命馆大楼,都原封不动地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外壳和风貌,只是在原有大楼基础上退后一步拔高建设。而新宿新都心的建设,则是选择了郊外的空地进行建设,不影响旧城的景观。

京都是日本江户时代以前的首都,是一座很有韵味的历史古城。但是在70年代之后的“现代化浪潮”中,也拆除了一些老城区开始建设现代化高楼,结果古城的面貌被破坏。在此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京都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遗产”未能获得批准,只是一些单体的古寺景点获批,这让京都市民感到十分的伤痛,古城的旅游业也因此受到影响。虽然京都市也在努力恢复一些旧景观,但是毕竟失去了历史的淳味,让游客难以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中国旧城改造一案

新华社:您最近这次回国,关于国内城市建设,有什么感触?

徐静波:我经常回国出差,走了中国许多的城市和乡村。9月份2次回国,走了北京和云南,也去了重庆,上海和青岛。这几个天南海北各据一方的城市,本来应该具有不同的城市风貌,但是,很遗憾,我发现中国的城市,城市与农村正在走向“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模式。一是努力建高楼,似乎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标志,就是拥有多少栋高楼。二是拆除老城区,建设一个模式的楼群小区,名曰为“旧城改造”,其实是破坏城市的传统风貌。而且越是偏远落后的地区,越是追求“洋式”。我在重庆的一些郊区,没有看到渝西民居样式的新型建筑,都是 “欧洲小镇”。就连云南省腾冲这样的边境小城,也在建设“北欧小镇”,真的十分令人伤感。我常常要问:“欧洲小镇虽然洋气,但是,这是你的吗?”,21世纪的中国,还会有一个丽江,还会有一个周庄吗?还会有一个福建土楼?也许不会有了,“全中国一个模样”,21世纪的造城运动,也许是中国几千年来城市建设的最大败笔。

从90年代开始的中国“造城”运动,跳出了传统的以商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自然扩容的模式,而是采用人为的模式来推动城市的迅速扩张。沿海地区大多以引进企业建设“工业园区”的模式来推动城市的扩张。而内陆地区由于没有太多的外资或内资企业投资,则通过房地产开发来驱动城市人口外移,结果也造成了“建新城弃旧城”的问题,新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而旧城由于改造成本高,往往成了城市的“弃儿”,结果是越来越破烂。而一些房地产商过于追求利益,结果在新城住宅区的开发建设上,超密度“种楼”,留下了许多的隐患。

好在上海市注意到了这一个问题,开始维护自己“世界建筑博览之城”的美誉,在高楼的建设,旧城改造,以及绿化区域比例上做足了文章,保持了这一座城市的美丽。

上海新天地

新华社:您怎样看待国内建“摩天大楼”这一现象与城市传统延续的关系?

徐静波:“我们城市的特色是什么?”这是我们在21世纪大规模造城运动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摩天大楼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但是,假如所有的城市都变成了“摩天城”,最多只是又一个曼哈顿的翻版,但是结果是这一个城市不再属于中国,不再属于你原来的自己。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这20年来造城运动走过的弯路,发现我们对于自己破坏的实在太多。北京也罢,上海也罢,一些独有的传统风貌没有了。北京城如果没有那一座紫禁城,那一个天安门广场和城楼,和世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二样。往往是,在外国人眼里,在其他城市人的眼里是金子般宝贵的胡同弄堂旧街区,恰恰被我们的城市建设者认为是最不值钱的破烂货,被轻易地砸毁,被轻易的废弃,换成全世界到处可见地火柴盒式建筑,还自以为是“现代化”的政绩。

当我们开始醒悟时,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变成了宝贝,上海的弄堂变成了寸金寸土的“新天地”,但是已经属于“所剩无几”。也许应了那句“失去了才知珍贵”的话语,沿海地区的城市开始感悟道自己的过错,但是已经有点晚了。可是,那种疯狂的旧城破坏运动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依然在继续。

自然之美

新华社:最后,您觉得国内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是否合适走这样一条“摩天大楼”的道路?

徐静波:日本从70年代起,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扩容的时期。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在农村,在一些小城市里,看到70年代高仓健主演的系列电影的风景原貌。所不同的是,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彻底改变。为什么日本在现代化建设浪潮中,还能保持原貌?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不搞强制性的集聚式“农村小城镇建设”,因为日本政府认为,全国的土地面积的70%是农村和小城市,农村是日本社会最根本的基础,一旦废弃一些村庄,就意味着要荒废一批土地。

我觉得,在现代化进程中,适当实施居住区的集约化,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需要形成一些大小区域中心。但是,如何实施城镇化,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持这一地区的传统风貌和建筑特色,而不是家家户户都造大楼。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为了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而毁坏一些美丽的村庄部落。就像中华民族大家庭,正因为有50几个民族,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国各地在城镇化建设中如果不保持自己的特色,那就会使得整个中国失去那一份灿烂。

在一个城市里,建几座摩天大楼固然需要,但是,如果把摩天大楼看作是城市现代化的唯一标志,或最大标志的话,那就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人家并没有建设多少的摩天大楼,但是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我们一些“摩天城”。事实上,一个城市的现代化,除了建筑这些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整个城市管理的软件现代化,包括城市交通和城市服务,包括居住环境和生活与工作环境质量,包括教育和文化。

所以,中国在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而更应该因地制宜的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宜居城市,为21世纪的中国,留下一些经典的城市建设典范。当我们在向往欧美式现代化城市风貌时,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欧美人来寻觅21世纪具有东方浓郁文化色彩的中国现代化城市的特有风貌呢?中国人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对于自己的一种自信,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和低级的复制。

日本传统和室 领略和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