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仅表示作者个人观点。

卖书已经是一个相当苦的差事了!日本是读书大国,仅仅那本像砖头一样厚的月刊《文艺春秋》实销80万册,简直跟天文数字一样。记得N年前,我大学时的一个哥们儿,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在东京就跟我惊叹过此事,他是文坛上的人,所谓“惊叹”,或许是有感于国内的文化界。

看看眼下的国内文坛,包括最近的方韩之争等等,很多局外的内容几乎成为了吸引人们眼球的行头。好在网络发达,就连我这号异域居住者也能在同一时间内看看热闹,还真应该感谢网络的时代。

话说回到标题上,最近这些年,日本文坛出现了一股畅销书的狂潮,而这个潮头跟网络并没有直接的瓜葛,这一点是我极感兴趣的地方。说是“文坛”,但并不单指文学界,而是比较宽泛地指“出版文化”这一块。

先看一下书单子;《傻瓜的墙壁》实销400万册,《卖竿儿的为啥老不倒》140万册,《嘴快的跟嘴笨的说话方式》180万册,《国家的品格》100万册等等,还有不少实销几十万册的著书堆满了书店。其实,书虽不一样,但这些畅销书是有共同特点的,一是书的尺寸,基本上比成人的手掌大一点儿,宽10厘米,长18厘米左右,装帧简朴、醒目,书页的字符比较大,适于乘电车的上班族和自由的学生阅读,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老年读书人。日本2007年有1260万的退休人员,创百年高峰,对此,出版界早在两年前就打好了算盘,包括几份大报社都纷纷改大字符讨好老人,新退休的人员将形成阅读与旅游的庞大市场。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批人有时间,也相对有钱!

当然,出版界仅仅抓住老年阅读还不够,于是他们瞄准了“跟时代同步”的话题。比如《国家的品格》这本书的诞生完全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版商应邀参加了一个讲演会,讲演的人是一位数学家,平日也好码个字儿,但大都是嘴巴上说说。有一天,他对日本社会上出现严重的贫富悬殊和“活力门”经营者“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做法猛烈抨击,大骂日本社会出现的精神扭曲,从中说到“国家需要品格。”

这句话让出版商一下子找到了灵感,他马上派遣手下的编辑打听好这位数学家所有的讲演会,然后进行现场录音,每场编辑必到,仅用两个月的时间,由编辑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稿子就交到了数学家的面前,由他本人修改确认。据这位数学家说;“当时这些编辑说,这书要出来的话,绝对能卖一百万册,我觉得荒唐!编辑比作者还有自信,就好像这本书跟我无缘似的。”

果然,经过出版商周密的策划,选定题目后又等了一个“活力门”丑闻的时机,突然间把此书投放书市,一路走红。“活力门”是一家IT公司,年青的老板因非法操纵股票买卖而遭到警方拘捕,引起日本轰动,加之此人曾受到执政党的青睐,欲投身于政界,依然是时代的宠儿。出版商看中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故意压住书稿,憋足了劲儿,等到“活力门”丑闻败露的时候,才大举印刷上市。

看起来,一家公司的丑闻与这本书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文章的脉络中却可以随时让读者感到时代的活生生的例子。你身边的,你眼前的,反正让你在阅读《国家的品格》的时候,脑子里老能想起眼下正在发生着的类似的事情,这是蛮富洞见力的图书制作。

日本的畅销书是制作出来的,作者三分,只管提供素材,编辑七分,必须拥有对时代和社会的预见能力。说白了,这几乎就是跟时代的一场豪赌!《卖竿儿的为啥老不倒》是一本专讲会计的书,但切入点很妙,拿卖竿儿的说事儿,而其中又充满了一些节税的智慧。本来嘛,一个人靠卖竿儿活着,还从不倒闭,谁听了都觉得这事情“有点儿意思”!值得读一读。

最近,我在《佛教时代》周刊上的连载超过了150期,东京的出版商昨天来找我,说打算把连载编辑一下出一本10×18厘米的书。老套路,他带来了两个年青的编辑,我们一起吃的饭,谁也没有专门谈这本书,只是瞎聊。末了,出版商说,做这类书,我们有三个T的原则,一个是时间Time,一个是主题Theme,最后一个是书名Title。只要我们掌握好这三个宝,畅销是可以保证的。”

听了他的话,我打趣说;“我写的是宗教,要是东京再来一下奥姆真理教,这书说不定还真就畅销起来了。”

出版商听后,苦笑了一下,搭着我的话说;“当年的宗教书确实很好卖的。”

畅销书需要制造,这也许是一个市场的走势,但关键的是,究竟有谁能够保持对时代的敏感,对市场透彻的观察呢?这一点不仅对应日本,包括对于国内的书市,如果我们离开网络一下,说不定又能看见了一片天空。

文章授权转载自毛丹青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畅销书榜:日本人眼中的《杜拉拉升职记》

精彩书评:日本童话的恐怖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