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完课,讲的是《人与宗教》,谈到幸福论。有个日本女博士生说:“人最幸福的应该是无痛死亡,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死,无痛才是人的最大幸福。”

其实,她说得有道理,但关键的问题是知道无痛的人却马上死亡,无痛之于他的意义后来有谁能知道呢?幸福论本身也许有很多都是建立在假设前提下才成立的吧。所谓“生死观”,按道理说,无所谓什么答案,而是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似乎变得十分重要。

这个情景犹如清晨的花朵,有了阳光就会灿烂,渡过黑夜的时候,常常处于忍耐的过程。人的痛苦也许就是为了“无痛”而必须经历的承受!

我喜欢早起,也是因为过去卖鱼卖出的毛病,有时外出散步,经常看到的场景如下:一条清亮的小河和一位日本老婆婆,她躬腰驼背,手持一根拐杖,先是进了神社,拉一下神殿的落地草绳,敲响铜铃,然后拍两下手,闭目祈愿。随后,她继续往前走,走进一座寺院,点上一根香烛,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最后,她的巡礼是从一家教堂里结束的,面对圣母玛利亚像,她跟大家一起唱赞美歌。

从教堂出来的时候,老婆婆身边多了一位中年妇女,跟她长得很像。据说她是她的大女儿,每天都会在教堂等她一起回家。神社、寺院与教堂,这三个不一样的心灵道场之于这位日本老婆婆来说,看上去却十分和谐。还有一点,三处都在河边。

点击进入毛丹青博客>>>

毛老师的作品《感悟日本》2008年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该书在线阅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