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本芭娜娜《哀愁的预感》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哀愁的预感》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叙述者弥生没有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讲述,也没有采用倒叙的方式,而是从故事发生的“中间”开始,将介绍与弥生恢复记忆密切相关的“阿姨”作为叙述的起点。在开篇的叙述中,叙述者“我”站在当下高屋建瓴地观察过去。叙事的“我”虽然已经洞悉了一切真相,但为了埋下伏笔,仍然使用“阿姨”这一称谓。之后的叙述围绕“我”两次拜访阿姨家展开,同样没有按照时序进行。起先稍稍涉及了“我”在19岁初夏的一个雨夜里,跌跌撞撞地朝阿姨家走去。然而,叙述戛然而止,以往事为引子穿插了第一次拜访阿姨家的来龙去脉。再接着叙述第二次拜访,这次叙述仍不完整,仅仅交代了“我”在阿姨家住下。之后断断续续地穿插了第二次拜访阿姨家的背景与原因。然后才是连贯的顺叙,继续讲述第二次拜访、阿姨的离家出走、“我”的一路追寻、“我”在追寻到阿姨的同时也找回了童年的记忆。
该作品叙述的是死亡、梦境、重生。作者的兴趣在于描绘受伤的心被疗愈的过程,而不是死亡本身,是经受死亡洗礼之后心灵的复苏,是超越生离死别之后更加真实的人生,是漫漫长夜之后的黎明。大量死亡与疾患的表象背后是救赎与重生。她能通过活着的人的日常生活,把死亡这个沉重的命题演绎得如同寂静的深夜穿过树林飘来的音乐一般轻柔,引导遭受心灵创痛后惧怕现实的人复归,凄凉而不失温暖,哀婉而不失坚定,神秘而不失明朗。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哀愁的预感
外文名称:哀しい予感
创作年代:1988年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作 者:吉本芭娜娜
字 数: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