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济到阪大

同济大学的“建筑”声名远播,而周凯本科便就读于该校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虽说系出“名门”,但周凯为人却是少有的谦和。他告诉我,之所以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日本留学,主要还是基于专业方面的考虑。“当时任课的一位教授,恰巧有着名古屋大学留学的经历,他让我对日本建筑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还有就是当时学校经常会举办研讨会和论坛等一类学术活动,比如邀请东北大学、大阪大学等日本名校教授来院系分享研究等”。这些活动让周凯收获满满:日本的建筑整体水平位居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关于建筑安全性的研究很接地气。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他们对地震研究的投入及实力可圈可点,为世界提供了诸多建设性的参考经验。周凯对日本的建筑感到由衷的钦佩。
同济当时流行学二外,周凯便利用这个机会开始学习日语。在他看来,多一门语言便多一条路。周凯说,自己在同济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上海地铁站抗震结构”,欧美国家对于这种地下结构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日本却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这让他兴奋不已。“其实,当初做出国读研决定时,我也曾有过犹豫,在美国和日本之间纠结。最终选择日本,一是出于专业方面的考量,毕竟日本对建筑抗震颇有见长;二是文化影响,作为中国人,与日本同属东亚,适应起来相对更快一些,而美国则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文化。”

出愿”阪大

建筑学专业性极强,周凯在报考前切切实实做了一番功课。对于日本建筑“名门”校,周凯如数家珍:东大、东工大、京大、东北大、阪大、名古屋大、九大……“我只报了大阪大学,因为我清楚自己的学业能力,觉得这所大学最适合我”,周凯谦逊地说。回忆当初报考阪大,周凯记忆犹新:日本的大学多数都是自主招生。报考前,需得到专业导师的口头许可,相反,考试倒不是那么可望不可及。
近年来,日本大学国际化进程加剧。关于这一点,在周凯的谈话中得到了印证。他告诉我,的确如此。首先是留学生数量有所增加,在校园里各国留学生随处可见。其次便是课程设置的改变,之前的通识教育课程现在多改用英文授课,有些老教授也在尝试着用英语上课。专业课虽仍以日语教学为主,但为了锻炼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发表的能力,此类课程已开始要求学生用英语做“发表”。末了,周凯补充道:申请阪大时,我这个专业还需提交托福或雅思成绩,所以,留学生应重视起自己的英语。

阪大印象

在周凯看来,大阪大学属于研究型大学,学生的主要精力多放在研究上。周凯说,理工科的研究学习非常紧张,没有过多的时间玩儿。自己还被教授选中参加学术会议。而硕士生,一般是不作学术发表这类硬性规定的。“我已完成6月份的‘发表’,接下来的8月和9月还有两次。日本的学术会议犹如‘质疑会’,学生发表结束,要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有时真的是被问到说不出话来……日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可见一斑。但研讨会后的‘恳亲会’,教授们却会过来把酒言欢,云淡风轻。所以,教授的质疑,仅是针对学术的”。周凯提到的这一点,让我感同身受,当年在日本留学,参加学术发表的情景历历在目……
周凯说,日本学生都很“拼”,有种“冲”劲儿,做研究绝不含糊。“有时我早上9点到实验室时,看到日本学生早已在那里了;晚上9点,觉得很晚了大家应该都回去了吧?但一看,还有好多日本学生在埋头研究呢!这让我感触颇深:作为外国人,有语言方面的劣势,如果要赶上他们,不拼一下是不行的”,周凯发至内心地说。

“感动”日本

作为外国留学生独自在外难免感到孤单寂寞。但研究室的教授和同学们却在去年周凯生日那天,给他带来了一份意外之喜。“当时因为刚进研究室不久,与同学们并不熟稔。但他们却为我准备了蛋糕,和教授一起为我庆生,让我颇感意外”。在周凯看来,一块蛋糕或许微不足道,但那个小生日趴,真的让他充满了感动:日本人还是挺关心我的,并没有把我这个留学生当作外人呢!
说到感动,周凯还分享了一件自己亲历的事。“一次,我与两个同学去日光玩,不知不觉中,天慢慢暗下来,于是一行人打着手机灯光想搭乘巴士返回,有三四公里的路程。记得当时下着雨,走在路上,不时便会有私家车停下,主动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忙,是否要搭便车,让人心生感动。”

除了感动,日本也有让周凯略感“不适”的地方。比如日本的“酒文化”。周凯说,有一段时间,自己都是周五搭末班电车回家。车厢内,经常会看到很多喝醉的人在电车里躺着,男男女女让人大跌眼镜。这与平日里端正的日本人相去甚远。“还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碰到一位喝醉的大叔,他冲我大喊:日本的未来就交给你们了!作为外国人我没敢立即作答:“交给我吧”,周凯揶揄道。

给留学生“后辈”的建议

在周凯看来,中国学生来日本留学,如果想读理工科的话,最好能够选择国公立大学,并做好“吃苦”的准备。另外,就是必须清楚自己追求什么。也许你会看到别人天天出去玩,用手机拍照,你也可以那样,但想要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就需要有颗沉着的心,静下心来做研究,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地震并非“吓人的东西

作为“专业人士”,周凯谈到了自己对地震的看法:中国人认为地震是种“吓人的东西”,其实是因为看待地震的角度不同。主要是体验少,还有就是国内避难体系不十分完整。对于未知的,不可琢磨的东西,人往往会心存恐惧;而在日本,由于地震较多,人们已习以为常,体验多了,便不会莫名地产生恐惧。另外就是日本的防震能力较强,区域性避难设施及应对措施完善,这让日本人看待地震犹如“台风”。现在,国内新建的建筑抗震能力与日本相当,大家尽可放心,而一些老建筑却存在着不小的隐患,需要进行抗震改造,日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应受访人要求,文中周凯使用化名)

声明:沪江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发现本网站发布的信息包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链接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做相应处理。

相关推荐:

日本留学生活,细节处见素质!

赴日新途径—入读日本高中

最新日本留学展活动      
←个人专业留学咨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