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奉茶,客人喝茶,态度要像一生仅有这一次机会那样珍惜。下一次的茶不再是那杯茶,你也不再是当初的你。需绝对诚信敬意的招待与领受。

茶道是日本精致文化的代表,不论是茶具的摆设位置,持拿茶碗的方式与动作顺序,都有严格规定,在日本,茶道不只是喝茶,也是探究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礼仪之道,正所谓“心意都在茶碗里了”。

有幸以留学之名,参与了一次茶道体验。

之所以说有幸,这种混杂着些许侥幸心理的小确幸,也许就是因为在拘谨复杂的道道工序里,一个外来人的失礼可以被充分地包容和体谅。茶禅里有说,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于是,作为客人,不管多么不识人情世故,我们还是被最高规格的诚意款待了。

这是学徒们一周一次的茶道课。那天窗外下着小雨,淅淅沥沥的雨声把整个和室的氛围衬托得刚刚好。

跟随着老师,用两手撑着,膝盖一步一步往里挪,身子完全进到和室后,方才站起来,走到自己的位置。然而坐的位置也有讲究,膝盖必须靠在离黑线十六格,准确地说是24cm处。

跪坐下来后,每人面前端上来一盘干菓子。

图中花一样的甜点,是用紫陽花做的,旁边像簪子一样的东西,是用它来划开这个和菓子,轻轻把它划成小块后,你会发现里面有豆沙一样的馅。女生果真是抵不住甜食的诱惑,入口即化的感觉,就是幸福感爆棚。

日本毕竟是很注重时令的国家,据说每个时期,都有当季的花来当食材,做成各式小点心。

就比如这一盒小点心,就是下图应季的花做的。

美美地尝了和菓子,开始依样学着老师完成一道道步骤。一边磕头(お辞儀),一边说些礼节上的话。要说谢谢款待,要把碗放到自己和旁边的人中间,跟身旁的人说,我先享用啦。

然后拿起老师砌好的抹茶的碗,转两回转到正面朝自己方可饮用。

喝完以后,先是把碗放到自己跟前,示意性地身子先往左倾,再往右倾,看看碗壁有没有什么残留,然后将手轻轻抹一下刚刚嘴饮用的地方。把手上的残渍擦到备用的纸上后,又是转两回碗直至正面朝给沏茶的人。最后把碗放到黑线以外。至此,所有的工序终于到了一个节点。

间歇又享用到了标配甜点。老师让我们猜这和菓子是什么做的,天马行空说遍了所有学过的花卉名,万万没想到答案居然是牵牛花。

第二回我们决定自己来体验这个打茶的过程。把茶刷倾斜一定地角度前后前后地打,直至打出咕噜噜的泡沫。大概是之前吃的和菓子太甜的缘故,这回喝到明显是苦多了。但所幸这份苦好像让时间都变得慢了下来。细细感受着细腻又不乏颗粒感的抹茶从舌尖划过,流经喉咙至食道的过程中每一帧的变化。苦的在沉淀,而夹杂着茶香的可爱泡沫却弥留嘴际。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大概就是喝了这样一碗抹茶后才能成就的文字吧。

抹茶其实起源于中国隋朝。但自明代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抹茶茶道遂告失传,中国抹茶形成历史断代。直至九世纪末(日本的平安中期)中国的抹茶遣唐使进入日本,上自天皇,下至庶民,都对抹茶极为推崇,他们将品茶与宗教哲学、社会道德、品行修养融为一体,将饮茶上升到"道"的高度,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与中国茶文化的平民日常化不同,而日本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

直至如今,虽茶道以进入日本寻常百姓家,但主人以茶待客至高的诚心是不会改变的。因为他们相信这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缘分,或许两个人今儿个可能还坐在一起喝茶,明日以后,也许就没有重聚的可能了。所以茶禅里有说,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

之前为了写日本(茶、花、香)三道内容的论文,翻阅过很多资料。可看过长篇的论述却终究不及这一时的真正体验来的刻骨铭心。一茶一道,过程复杂。如果要真正学习这样的技能,想必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有文化底蕴的东西终究是需要时间的打磨的,反之,也因如此这类稽古才能如此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问过身边的老师,为什么行茶道时要穿浴衣,她说“大概是因为这种东西本身就是四五百年这么传承下来的。 ”我想也许也就是为了这份情怀。用心装扮跟请茶喝茶的诚心一样,来不得半点怠慢。这种固有的文化氛围应该是会让彼此产生共鸣的。

体验结束后,强忍着跪完后腿的麻木感,试图站起来,可是一起身,腿就一软,”啪“地瘫回了地上,发现下半身已完全没了知觉。身边传来了各种 “大丈夫?“ 强忍热泪,“痺れちゃった” 阿姨们各种开怀地笑,无奈实在无力起身,便暂时放弃挣扎。

这是最后的合照。其中大多数都是每周来这边上茶道课的学徒,那日在听不明白有很多专业名词的情况下,她们一直在旁边为我们几个留学生解说,教我们一步步接下来该怎么做。于我们而言,她们都是温柔又够格的老师。

本内容为沪江日语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礼仪文化】日本茶道的“四规与七则”

【中日对照】走进日本——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