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天津翻译学院日语研发中心的王健宜教授。

2013年12月举行的日语能力考试结果已经揭晓。这是日语能力考试自2010年全面改版之后迎来的第八次考试。在那之前,日语能力考试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从题型、难度、题量、知识考点、评价等级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外语考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考试风格,受到了全世界日语学习者的广泛认同,每年的报考人数多达数十万人。自2010年起,日语能力考试全面改版,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脱胎换骨,将考试的重点从考察学生的知识转变为检验学生的能力。光阴荏苒,又是四年过去了,现在的日语能力考试经由变革渐趋稳定,改革的效果日益显现,今后的走势也已大致明朗。

纵观改版后四年共八次的考试情况,与改版之前相比,日语能力考试的“通过率”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太大的起伏波动,基本实现了用“得分同化”方法削峰填谷,避免出现难易度上的“大小年现象”这一目标。这不仅对于不同年度参加考试的考生更加公平,也相对体现了此项考试本身的公正。

考试难度的变化体现出“双向发展”的趋势,即有难有易,各有特点。一方面,基础知识总体上难度降低、分值变小而题量加大,反映出“基础要过硬,地基要夯实”的基本理念。换言之,无论考生是谁,考试当天状态如何,只要基础过硬,一般不会出现“意外情况”,这一部分相对容易拿到高分甚至满分。而另一方面,“考能力”的理念朝着应用的方向大步前进,考题的偶然性、随机性加大,体现出要考察学生敏锐扑捉变化、积极解决问题能力的意图。比如,读解题因为内容多、文章杂,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分的解题难度加大了。文章不仅长、中、短文扑面而来,问题的提法也是每年都花样翻新,如果不能随机应变,这些题就会难住一些考生。其次,文章类型更是无所不包,有议论文,说明文,也有广告,还有通知、告示一类的文章。不同类型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文体,使用特有的一些词语、句式、结构,提出的问题也各具特色。此外,听解部分和以往的考试相比,虽然难度有所提升但并不大,主要是对考生的“真功夫”即听解、速记、整理、判断、答题的连续动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考试成绩的“区分度”也正在于此。

“题量”是“难度”的表现,如果感觉题量大,这本身就说明有难度。从结果来看,总体题量不小。让考生没有时间精雕细刻,于是忙中出错就难以避免。可见,题量基本上是按照看一遍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为标准设计的,换言之,要求考生“看一遍就会”是这个考试的测试标准。我们的备考也要按照这个有求加以调整,要有速度,优哉游哉、慢条斯理恐怕是不行的。

从以上情况分析,日语能力考试的出题倾向大体明朗,估计今后会朝这一方向发展。这四年来的考试出题倾向,就是突出考察和检验用日语解决问题的能力。“读解”要求读懂各种文章,“听解”要求靠“听”来理“解”。这些都突出了“靠实力考能力”的明显倾向。考题中许多都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体现了“用日语解决问题才是日语能力”的基本理念。反之,以往那些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按照学问来划分的考试板块如“文字、词汇、语法”等正在逐步淡化,让位于要求考生运用这些死知识去解决活问题的“考能力”。简言之,看得懂,听得懂,能用语言去解决问题,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日语能力考试正在回归本源,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从考“わかる”(明白)到考“できる”(会做),不能不说是考试理念的飞跃。而考试结果或多或少说明以往那种“高分低能”的奇怪现象必将随着考试形式和要求的变化而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低能则无法取得高分,高分要靠高能来取得,这一严酷的现实将愈加凸显。

以上浅见,或许有挂一漏万、偏颇谬误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以上内容为天津翻译学院提供的参考版本,仅供学习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