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时节正值元旦之际,应花期而来的花信风,始梅花,候山茶,次水仙,稍来花开的声音。元旦为日本新年的开始,归省阖家团圆也是年年不变的习俗。家家户户都特备御节料理、屠苏酒、杂煮与祝箸,原是敬神的贡品,普及到民间后,不知何时成为饱含吉祥寓意的正月传统料理。

御节料理本是中国五节供奉仪式的进献,到日本发展成为宫廷料理,后又普及到各地民间。其中的黑豆象征着健康勤勉,鲱鱼子则代表着子孙繁荣,沙丁鱼干寓意着祈愿丰收,弯着腰的大虾才是长生的代表,透过莲藕洞察世事,栗金团象征奢华⋯⋯箱盒重叠,色彩缤纷,样式各异,祈愿好事不断重叠而至,安渡一年四季;屠苏酒亦自我大唐而来,是汉方药酒的一种,家族团聚从年轻者开始轮流共饮一杯,以示一年健康长寿之意;杂煮将供奉的年糕与蔬菜、鸡肉、海鲜一同煮制成汤汁菜品,正月里吃年糕有着“固齿”的习俗仪式;柳白木制成的祝箸,是正月神人共取的用具,取(やなぎ Yanagi)与家内喜(やなぎ Yanagi)的谐音,春季最早发芽的柳木,也被赋予了神圣的意味。

正月是最隆重的祭拜年神的仪式,凝结着祖辈的生活智慧,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习俗,而承载全部最具仪式感年俗生活的是漆器。花信风抚过,松梅也飞落漆器之上,寓意年新。我们都知道“CHINA”既是中国又是瓷器,是欧美对我国的别称和瓷器的敬仰,而“JAPAN”是日本却又是漆器,亦是西方认为日本才是漆器的代名词。中国早在约7000年前便有漆器的遗迹发现,因此漆器有从中国发祥之说。但在邻国的日本北海道地区,亦有约9000年前绳文时代的漆器现身,孰是孰非我们不去考究,仅以一颗恭谦之心,踏上东瀛之旅,感受被赋予国名的漆器,是怎样发展传承和创新的。

漆器是生漆涂敷在素地胎体表面,形成保护膜制成的生活用具。漆采自漆树,8~13年生成熟漆树被切伤后,取主要成分为漆油的树液加工而成。刚采取的树液呈乳白色,经过空气氧化后变褐色,称为“荒味漆”,其中掺杂有杂质,树叶树皮都有可能混入其中,加热过滤后生成“生漆”。再经由搅拌、加热,直至水份仅余3%-4%,继续搅拌,使漆酶作用“干燥”,为保证漆酶的活性化,此时加热温度要保持在40度左右。依据光泽度、透明度等特性控制漆的品质,添加干性油、天然树脂和铁粉,再次过滤后而成“精制漆”。

漆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性,干燥后形成一层保护膜,坚硬且抗酸碱,兼具防水耐热的特点,粘着力也很强,甚至不是现代化学涂料所能企及的。天然漆有着抗菌的特效,可保护素地表面,尤其适宜制成生活用具。表面散发着的幽光,是直至内心深处的温暖。漆色并非想像中那样缤纷,自古至近代也仅限于黑、朱、黄、绿、青黑五色。生漆精制后而呈半透明朱色系;黑色系是在生漆中掺入铁粉制成;黄色系则是生漆中加入石黄后的颜色;掺入石黄和群青后的生漆呈现出青色成为绿色系;褐色系是朱色混合黑色后呈现出来的。

日本的漆器工艺可追溯到绳文时代,到了奈良时代已经出现了“莳绘”的日本独有漆金工艺,平安京迁都时,设置了宫廷直辖的漆工工房,在确立了京都的漆艺中心地位后,也传播到日本各地,现在除北海道外,各地均有漆器工房,其中福岛县的“会津漆器”,石川县的“山中漆器” ,福井县的“越前漆器”以及和歌山县的“纪州漆器”并称日本漆器的四大产地。我们就此从京都出发,踏上漆器的寻访之旅。

京都的京漆器遗留奈良时代以来的唐风影响,以“莳绘”为基础衍生出诸多的工艺技法,随着平安京迁都继承得以发展,以茶文化繁盛扩展,在悠长的历史积淀下,有着别处不易多见的“孤寂清幽”阴翳之美,优雅简炼的设计风格,与坚固的加工工艺,平面立体皆制作纤细优美。新春町家初次举行茶会时,清幽的茶室中点缀的茶器必是京漆器,那风凛的姿态,整个茶室都弥漫出格调雅致的气息。

江户时代宽文元年(1661)创业的京漆器名店“象彦” 是至今仍承继传统的老铺,以象牙屋起家,开始了漆器道具商之路,当时的莳绘名匠第三代“彦兵卫”制作描绘有“白象与普贤菩萨”的匾额供奉于菩提寺,而后大获好评,人们从“象牙屋”“彦兵卫”各取一字称作“象彦之匾”,从此“象彦”反倒成了大家的爱称。至今已是第九代传人的“西村彦兵卫”,主张在保护传统技法与样式的同时,不断创新漆器。以京漆器特有的纤细雅致艺术品展现传统,亦不忘,简炼设计用于日常生活的用具也层出不穷。

至此不禁要问,“莳绘”到底是个什么技法竟有如此魔力?莳绘是在漆器表面以漆描绘纹样图案,趁未干之时,散洒金银等金属粉,使其附着于漆器表面的技法。莳绘亦分“平莳绘”、“高莳绘”、“研出莳绘”、“肉合莳绘”等,平莳绘是将图案纹样描绘于漆器之上,趁漆未干时撒上金属粉,拂拭掉多余的金粉,待干燥后在纹样部分施漆、打磨的技法。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晚期,多用以表现线条的优雅;高莳绘是在漆器表面营造出立体感,同样在突起部分描漆洒粉再打磨,使漆器工艺丰富而立体的突破技法;研出莳绘则是最早奈良时代出现的技法,先在漆器表面描绘纹样,之后在全体表面再施以漆,待完全干燥后用干燥过的木炭研磨出莳绘的金属层,这种研磨是莳绘的主流技法,也使漆艺达到鼎盛时代;在高莳绘基础上还发展出了肉合莳绘的技法,突起与平地相互并用,在表现山峦浮云上更加生动形象逼真许多。这些技法,看似随性散洒简单异常,实则相当考究手工职人的内心。可想在未干的漆器表面,一个小颤,即刻耗费全部,研磨同样考验手上工夫,力道大小全凭一念之差,过之则金粉全无,少之则漆面尚厚。

除莳绘外,螺钿、沈金、平文、雕漆等也都是常用技法。螺钿是于漆器表面镶嵌贝壳的装饰技法,螺钿工艺早在周朝已经流行,唐时从中国传入日本,常与莳绘技法结合使用装饰。螺钿片所用材料主要有鲍鱼壳、珍珠蚌、夜光蝾螺、白蝶贝、珠母贝、琥珀、玳瑁等,有时也在贝壳上进行花纹雕刻。而沈金则是在漆器表面篆刻划出金色线条、细点的装饰技法,是取让金粉沉浸于刻纹之内而得名。在漆器之上用针或雕刀刻出线条或细点进行纹饰,刻痕内填金漆,或贴金箔、蘸敷金粉后轻击,使金箔、金粉深入刻槽,花纹遂呈金色,表现出漆器立体纹路,显露流畅又不失沉稳之美。平文与螺钿相似,取金属纹样贴于漆器表面,施漆后进行研磨,使纹样部分的漆剥落后呈现出平滑图案的技法。雕漆顾名思义,需数十回漆涂重叠,使漆器表面形成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的技法。使朱漆称“堆朱”,用黑漆则为“堆黑”,倘若各色层叠,雕刻出来五彩斑斓也别有另番趣味。

莳绘的纹样图案,多以自然景物与花草装饰,表现出日本的美意识。山峦、流川、花鸟等都一一体现着日本特有的审美趣味。”八桥莳绘螺钿砚箱”由琳派艺术家“尾形光琳”设计,两层砚盒上置砚与铜壶下储纸,依“伊势物语”第九段“八桥”的场景,鲍鱼贝镶嵌燕子花,叶茎采“莳绘”。板桥用经蚀后的铅板,以求质感,桩基用银板。巧妙之于,内描黑、金水纹,桥上下之景随着开盖而呈现,光琳的纤细感性与缜密计算之作以及莳绘的运用恰到好处且妙趣横生。

漆器的质地也是选材多样,最常有的木、竹之外,布、麻、皮、金属、陶瓷甚至纸张都可作为素地加工,近代新材料的涌现,合成树脂、塑料亦被采用。漆器是来自天然对人与环境都适宜的自然造化,加工的漆器用具即使有损毁亦可进行修补再生,泛出的优雅光芒散发出独特魅力,无声书写着可传世万代的传奇。

本文转载自VOICER官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日本风物系列文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