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意”之缘起

今冬,我们再度以“风物”为线索,开辟全新专栏“匠意”。许多生活用具,依附自然的点滴而诞生。那里潜藏着我们对生活细腻的感知,背后则是一方风土的人情。从美物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手工匠人的工夫,更蕴含着匠人真挚的情思,由此联想到他们的生活意趣。无论是承继传统制作工艺的倔强长者,还是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崭新世代,随时代的变迁,都在迎接变化着的生活,对新技术与新创意的挑战。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日常,感受匠心的巧思,透过物去学习生活。

匠意Vol.3  高木清一 不情愿的70年

年节前的大扫除正是繁忙,扫除眼前漫天迷雾并非易事,除却烦心陈事却是极好。持扫帚扫除这曾经的景象在市井生活中逐渐稀少,日本江户帚的扎帚匠人高木清一却说扫帚不会消失,这又是为何?

扫帚可谓是渗透至生活每个角落的生活用具,即便是吸尘器发达普及,当有细小的尘灰垃圾想必没有人会大动干戈的让吸尘器登场吧,还是扫帚更为便利实用些。自古使用至今的这一简约用具,现在能够购买到的也以塑料或聚乙烯居多,对年节前扫除时派上大用场的手边扫帚颇有几分好奇,不妨看看邻国的扎帚匠人何以坚持至今的。

《江户名所八景》中描画的京桥是孕育着传统文化与历史的街区,因水运诞生出蔬菜瓜果市场,亦是东海道的日本桥始运往京都的第一座桥,因此而得名。商业久盛不衰,其中天保元年(1830)创业“白木屋传兵卫”江户帚老铺,专注于此至今183年。初始创业是银座经营畳(榻榻米)生意的小铺,后来以扎制扫帚见长成就主业,后因吸尘器等电器普及所致,销量骤减。但因使用体验深受喜爱,对这一传统生活用具再认知后,重新获得较高评价展现出魅力。

白木屋匠人高木清一自幼便望着同为扎帚父亲每日忙碌的背影成长,中学开始似有所逼,带着迫不得已不情愿情绪开始帮父亲打下手,一发不可收拾近70年。“我还在学习中”、“总是不能做出想像的样子”至今仍然谦逊不止的向上心与探究热情令人敬佩。手持工具清扫的人类本能借扫帚得以延续,言语不多的高木先生仅从手指上便可深知背后艰辛,数十年劳作变形的大拇指胜过一切雄辩。

扫帚除做扫除用具外,最初据说是与宗教信仰相关,帚草穗粒饱满用以祈福一年五谷丰登,还借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将新制的帚轻抚过孕妇的肚子后可以有安产的效果,这一风俗也已持续400年有余。最初的扫帚材料多为竹、稾、棕榈等,使用帚草编制是直到江户时代畳(榻榻米)诞生后的事了,谁曾想到扫帚最初竟是从佑护家族安康开始的。

江户帚这样的家伙事儿总带有老旧土气之嫌,没有使用过江户帚的也断然不知其间好处。天然材料制就的富有弹力,清扫时无需费力应韧力便可轻松操作,自然也不会给手腕造成负担。天然草制亦可耐用10年之久。江户帚制作颇费工夫的是选料,原料种植现今也逐渐罕有,匠人的修业通常从学会选料开始,经天光晾晒3、4日干燥后的帚草,根据用途依照硬度、长短、颜色等分成12、13种之多,匠人经手触摸感受软硬后近1/3的帚草在此都被舍弃;适宜的帚草再浸水近3小时,在湿润状态下将芯与主穗用麻线间隔扎制成束,方有韧性产生;之后用锦线将多束扎制,参照竹柄的走向一并编扎成型,最后休整帚尖穗草的长短便算是完成。看似简单,匠人若想熟能生巧亦须3年以上的修业。像高木先生这样熟练的匠人,在原料准备齐全的情况下一天最多也仅能扎制3、5把而已。

常看到青穗扫帚的多是海外制作,因帚草脱色后用青色染料煮染着色,这样制成的扫帚纤维韧性降低易折;相反原色质朴的属传统江户帚,更加结实耐用许多。生活不断演变,扫帚也逐渐进化,根据不同使用情境简素而成的帚型,相同的草量不同的扎制方法呈现出不同的花样,连扫帚都可以如此质美,可想高木清一所说不会消失也十分在理了。

本文转载自VOICER官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