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大地震,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百人死亡,十几万人受灾。我们知道中国幅员辽阔、地形极为复杂,各种自然灾害非常频繁。而地震则是其中伤亡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在积极学习国外的防震救灾技术,这其中,日本对于我国地震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借鉴实例。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日本每年平均有感地震1000次,仅东京的有感地震年均约40次。这使得饱受自然灾害之苦的日本人非常重视防灾工作。那么,面对类似地震这样的灾害,日本人是如何进行防范的?当灾害降临时,他们又将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呢?

一、末日情节下的日本人危机感

1973年,日本作家小松左京《日本沉没》出版,同年,东宝将之拍摄成同名电影,结果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片也成为了灾难电影热潮的先驱者。同时,在日本书店里,《日本危机》、《日本即将崩溃》、《日本的悲剧》等极具危机意识的书常年畅销。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个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岛国上生活的人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危难意识。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阪神大地震。这次7.3级的大地震成为了二战后日本所经历的最大灾难。仅仅10秒钟,整个城市便成为一片废墟。6435人死亡、将近4.4万人受伤、约65万座建筑物受损、经济损失达10万亿日元。2002年,为了纪念这次二战后日本经历的最大的灾难,日本耗资60亿元,在神户市中央区建成了“人与防灾未来中心”。

这个“人与防灾未来中心”是一栋可以抵御10级地震的大型建筑,包括防灾未来馆和人未来馆两部分。和其他的纪念馆一样,这里同样收集和保存了阪神和淡路大地震的大量实物材料、书籍以及录像资料。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人与防灾未来中心”中,不仅可以在电影放映馆看到当年阪神大地震的模拟重现,也可以通过这个多媒体显示屏了解灾后重建的城市和街道。在中心中,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向参观者讲解着灾害发生的原理以及发生灾害时的应急措施。

二、国家层面的防灾法制化

1961年日本就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内容包括了灾前的防御、灾难的救助,到灾后的复原重建等三大部分。这样,日本政府依据这个法律,开展防灾救灾的工作,并且因此建立了自己的防灾体系。

除了国家层面的防灾法制化以外,日本各级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防灾体系。他们有着高效的防灾救灾能力。在日本,有3000多个市、区、町、村,他们的自主防灾组织率大约为60%,这其中也包括着很多家庭。日本最重要的防灾组织是“消防团”,各地也都有类似“民兵联防”组织的消防体系和财政拨款。消防团的成员都是由当地的青壮年组成,并且他们会经常参加训练,最终成为该地区防灾和互助的骨干力量。同时,日本社区也会经常组织本社区的居民进行防灾演习等活动。

三、全民参与的防灾活动

到未来馆该中心参观的绝大多数是中小学生。他们在认真听讲解,然后亲身体验之后,会感到这样的灾难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是与他们毫无关系、虚无缥缈的东西。日本人认为,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防范,因此要从小培养防灾意识。

然而仅有防灾意识仍旧是纸上谈兵,对于日本人来说,积极、频繁进行防灾演练不仅可以消化这些较为抽象的防灾理论,更可以在平时积累逃生知识、熟练自救过程。比如说,目黑区立东山小学防灾演习中,在听到地震警报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用最快的速度避难,在一分钟内就已经完成。与此同时,又听到了火灾的警报,教室里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马上向操场的空旷地带集合。就这样,整个过程仅耗时5分钟。在整个过程中师生保持了始终如一的安静、沉着以及良好的秩序。目黑区立东山小学学生在回答是否害怕时说道,“因为我们平时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所以发生情况时我只要按照平时训练的要求来做就可以了,所以我不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参与救灾演练、平日积累救灾知识是日本中小学乃至于全国在面临地震灾害时能够保持秩序、高效保护自己的重要基础。

四、防灾的市场化运作

在这个地震多发的国度中,地震急救包是每家每户以及公共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急救包在日本的超市里很常见,里面一般有手电、饮水壶、创可贴、绷带、体温计、简易血压计、止痛药、剪刀、哨子和一些小工具,以及一个介绍地震、火灾发生时应当如何自救的小册子。除此之外,在各个住宅小区的入口以及道路上,一般都会标明离该地最近的避难场所。同时,日本的公寓都备有急救箱,里面有紧急照明用的手电、一条很粗的避难用绳梯,还有一张标明了整个公寓紧急出口的疏散图。

岩松看日本•日本防灾面面观

声明:音视频均来自互联网链接,仅供学习使用。本网站自身不存储、控制、修改被链接的内容。"沪江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当如发现本网站发布的信息包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链接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依法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屏蔽相关链接。

在《岩松看日本•日本防灾面面观》这期节目中,当中国主持人要求参观日本平民的防灾设施、救援物品的时候,他们可以非常轻松的展示出这种准备。这背后的忧患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东京HANDS原始开发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急救包。10年前是一号包——一个救急包,当时是根据阪神大地震的经验所开发出的。10年后,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又开发出了二号包。由于当下手机的普及率非常之高,在地震避难中手机充电器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物品,所以急救包内的物品也就因此发生了改变。对于救灾来说,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其实非常有效。对于个人安全的考虑和时代进步的追随使得日本人能够积极开发并准备这些救急物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日本人已将救灾市场化,将防灾市场化。

日本“防灾用品”和“非常包”

五、总结

综上所述,日本人的防灾体系其实分为几大部分:一是国家层面的防灾法制化使得防灾能够得到国家的支持和领导;二是全民参与的防灾行动为日本国民积累了丰富的防灾知识和灾难地救生经验,更重要的则是对待灾害的从容和自信;三是防灾行为市场化、日常化运作。能够通过市场的力量改善自救设备、分摊救灾成本。从整个精神层面上讲,日本人自身长久的危机感是整个民族面对灾难从容不迫的精神支柱。

本内容为沪江日语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