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茶道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形式,是人们了解日本、研究日本的一个渠道,无论是茶,还是饮茶文化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而日本人民在饮茶的同时,将佛教的禅宗思想与茶文化融和了起来,由此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精髓就在于其“四谛”,即和、敬、清、寂,它可以被称为是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该文从思想的角度入手,去观察和体验茶道,从而使这一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更客易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茶文化;和、敬、洁、寂;茶道四谛

  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形式,它是禅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茶道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包括了宗教、艺术、哲学、修身、社交等文化,涵盖着日本人民的生活规范,是他们的心灵寄托,茶道还是日本人民表现本民族审美意识的最高艺术行为,谷川澈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中把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1;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禅是其内核;熊仓功夫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仓泽行洋先生在《艺道的哲学》中指出:茶道是由茶至心、又由心至茶的“人生之路”2,综观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也得出一个结论,即研究日本茶道是了解日本、研究日本的捷径之一。

  一、日本茶道的历史回顾

  其实日本自古没有茶,日本人也不懂得饮茶的方法,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公元794 -1185年)由于遣唐僧的来往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茶及饮茶方法才传到日本。公元805年5月,遣唐留学僧最澄回到日本,带回了茶种并种植在京都比睿山延历寺的北侧,这里便形成了日本最占老的茶园——日吉茶园。

  茶在日本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弘仁五年(公元814年)闰七月一十八日的空海进献表中,留学僧空海于延历一十二年(公元804年)入唐,两年后回到日本,并带回了大量的书籍、绘画、佛教的法器等。空海把其中最好的一部分献给了嵯峨天皇并附有《进献表》一文,汇报了他在中国长安的学习生活,其中说:“(我)在修炼之余,有时学习印度文字,有时一边喝着茶汤一边阅读中国的书籍,”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留学僧人在中国的饮茶体验,而当他们回国时必然要把茶种和饮茶方法带回日本,永忠就是一例。《日本后记》中记载了弘仁6年(公元8巧年)永忠煎茶之事:“葵壬,幸近江国滋贺韩崎(日本古代地名),便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护命法师等率众僧奉迎于门外,皇帝降兴,升堂礼佛,更过梵释寺,停车赋诗,皇太弟及群臣奉和者众。大僧都永忠自煎茶奉御,施御被。”嵯峨天皇对永忠所煎的茶似乎特别感兴趣,自那以后嵯峨天皇便诏命广植茶树,并指示每年进献茶于宫内,从此,饮茶文化就在日本普及开来。

  根据中日之间各个时代饮茶文化的交流情况,有学者将此划分为二个历史时期:①日本平安时代的煎茶,这一时期主要受中国唐代饮茶文化的影响,采用饼茶煮饮法。②日本镰仓、室田丁、安上桃山时代的点茶,这一时期主要受中国宋代饮茶文化的影响,采用沫茶搅拌冲饮法。③日本江户时代的泡茶,这一时期主要受中国明代饮茶文化的影响,采用叶茶泡饮法。就这样,中国的饮茶文化随着中国文化东渡的几次高峰也一步步传到日本。但是,传入日本以后的饮茶文化并没有被原封不动地模仿照搬下来,而是在融入了日本原生文化中崇拜自然、尊重礼节、怜悯弱者、善于应用、精益求精等要素之后,成长为能代表日本人民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的高雅艺术形式,成为日本的国粹。正如冈仓天心所说的那样,“我们(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我们的文学,全都蒙受了茶道的影响。”

  二、日本茶道的“四谛”

  日本茶道的创业者们,用他们辛勤的实践活动将饮茶这一极其日常性的行为规范提炼为参究佛法、修行得道的艺术活动,日本茶道吸引了几乎所有的日本民族精英参与到其行列中来,她在无形中调动了日本民族本身的艺术创作欲和创作潜能,使日本民族文化放射出了最亮丽的光彩,日本茶道被称作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与结晶,而她在思想上的特征也被称作是最具有日本特征的一部分。和、敬、清、寂,被看作是茶道的法则与伦理规范,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思想理念,所以它被称为“茶道四谛”。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茶室里的香气味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风从茶室外老松树的叶缝中吹过,与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相附和,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时代,虽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里各个阶层的人都是无差别的。在这里一切世俗的贵贱都随风而去,平民与贵族促膝而谈,这同时也是禅的精神。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吸收了“和”的概念,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

  (二)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钻进来。如果有武士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曾说:“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妒忌能手、蔑视新手,最最违道,须清教于上者、提携下者。”这里的“自高自大”和“固执己见”,用禅的话说就是“自我主心”与“我执”,这是禅宗力主排弃的完全意识化的自我和执着的自我。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杂念和欲望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

  (三)清
  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她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四)寂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

  三、结 语

  日本茶道不仅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而且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日本茶道对外国人来说是一种难解的文化现象,因为茶道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在形式上如此,在思想层面上亦然。而茶道“四谛”——和、敬、清、寂,可以说是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从这四个字中我们可以初窥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更可以从中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和理解的文化理念。

  参考文献:
  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沦》,东京:东方出版,1992。
  仓泽行洋,《艺道的哲学》,东京:东方出版社,1998。
  冈仓天心,《茶之本》,东京:岩波书库,1988。
  原载《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