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执导的电影《鬼子来了》在引入日本后被译作「鬼が来た」,这个译名曾引起过一些讨论。这就涉及到“鬼”与「鬼」的形象色彩差异。

同中文一样,日语里的「鬼」虽然也带有一定“丑恶、恐怖、无情”的色彩,但其“强大、令人敬畏”的一面同样深入人心

而中文里“醉鬼”“懒鬼”等带有嘲弄轻视语气的“鬼”字词,就不能用日语的「鬼」来对应。还有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我们看见「債鬼」这个词,可能一开始容易想到“欠债累累的人”(当然也容易联想到“讨债鬼”),但日语里的「債鬼」,实际上指的是债主。

日本还有带“鬼”字的姓氏,比如「鬼塚」「鬼束」「九鬼」,承载了希望名字主人健康强健的积极寓意,而在中文环境下,名字里带“鬼”字就实在有些奇怪了。

有“妖怪博士”之称的学者小松和彦认为,水木茂的作品「ゲゲゲ鬼太郎」引发了日本战后的第一次妖怪热潮。在这部作品中,“鬼太郎”被刻画成一个正义可爱的形象,这也大大影响了人们对「鬼」的认知。

想查看更多日语学习文章可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沪江日语教研↓

本内容为沪江日语教研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相关阅读推荐:~ことができる和动词可能形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