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音视频均来自互联网链接,仅供学习使用。本网站自身不存储、控制、修改被链接的内容。"沪江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当如发现本网站发布的信息包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链接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依法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屏蔽相关链接。

日前上映的各种雷人抗日剧(常軌を逸した抗日ドラマ)引网友热议,剧情包含“徒手撕鬼子(素手で旧日本兵を真っ二つ裂く)、弓箭打炮弹(矢で銃弾を打ち落とす)”等编造内容。央视评论抗日剧不尊重历史,是愚民主义行为,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恶劣影响。(抗日ドラマでは歴史事実の描写はすでに影も形もなくなってしまった。これは実に愚かな行為である。青少年に大きな悪影響を及ぼす」と指摘した。)但这种滑稽剧的收视率却比较高,抗战题材的利润往往是200%。

专家对这种市场需求说得很笼统,只强调制作方“迎合观众的趣味”。观众究竟有什么“趣味”?在我看来,有下面两点:

其一,轻松娱乐的心理。观众并非不了解抗战史的艰苦,并非对这一段民族灾难史视而不见。恰恰是因为这段历史太过沉重,当他们看到真实的一面的时候,反而会从心里产生一种耻辱感、愤懑感,这样的感受自然令人很不舒服。这也是《南京!南京!》等真实反映抗战历史的电影票房惨淡的原因之一。相反,像那种充斥着雷人情节的抗日剧,却能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之感。人们明明知道假得离谱,也会趋之若鹜。

这种心理其实是我们的共性心理,这也是大团圆结局特别招人待见的心理源头,即使是不得已的悲剧,也一定给附加上能够给人以安慰的情节。所以,梁祝在双双殉情之后就化为了双飞的蝴蝶,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坟头上则生出了“相交通”的梧桐树和双飞鸟,不像西方的爱情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死后什么动静也没有。

其二,对现实的无奈和逃避心理。许多人对现实中的日本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尤其是近些年,国土争端、外交和经济贸易上的争端,总令国人既愤愤不平又无奈,只好转而从抗日剧中去寻求安慰。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看着鬼子在英雄们的枪下一个个倒下感到很解气。”

当然,观众的这种观剧心理不能成为抗日剧粗制滥造的理由,制作方完全可以通过创作艺术水准高、格调严肃的抗日剧来引导观众的观剧心理,进而提振民族精神,《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剧的成功就是如此。遗憾的是,面对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制作方们往往心浮气躁,不愿意精心打磨,各种雷人抗日剧就这样批量生产出来了。

声明:本文转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