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了日本人的小说,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无论是眼下最畅销的村上春树,还是最经典的川端康成,甚至包括大江健三郎,他们的小说中时常会出现病人,看上去并不悲惨,但实际上无法掩饰身心的苦恼与烦闷。记得很多年前,王朔给一个日本女作家写过序,他说:“老实说我不是太爱读日本小说,里边有种语气总像在一唱三叹,看多了非要大声叹口气自个给自个立正鞠个躬才稳得住神儿做回中国人。”

王朔毕竟是“朔爷”,这个感觉写得十分到位。顺便说下,他写的序言的标题是《日本病人》!

夏天到了,日本各地的节日也多起来了。有些地方白天闹鬼,晚上放花,谁都不嫌弃夏天的炎热,反而从中能提起大把大把的精气神儿!比如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古都》就写了这么一种情绪。

孪生姊妹,一个是富人家的,一个是穷人家的,两人在京都的祗园节上邂逅相遇。其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花固然美,但她却爱看新叶的嫩绿。”

这个“她”写的是富人家的千重子,总让人觉得什么地方是惆怅的,或者就像刚才王朔形容的一样,“一唱三叹”。整个短篇小说盈满了这么一股柔弱的气氛,虽然也有比较张扬的场面,但大部分是灰蒙蒙的感觉,跟5月的梅雨差不多。

日本文学如此柔弱也许跟“地场”有关,因为所谓“祗园节”起初是了预防瘟疫,而且也是为了驱散恶灵的阴影。公元863年,当时的日本朝廷首次举办“御灵会”。根据京都的地方志记载,满台狂飙歌舞,火光如注,众人齐声高喊杀死恶灵的咒语。

看起来,日本人的盛大仪式一方面很辉煌,但另一方面,却使内心的恐慌无处不在。这一细腻的感受恰恰被小说家们演绎了出来,一直到今天的日本80后女作家,读她们的小说还是这么一个冷感觉。  

阿毛博客以日常生活为主线,随想随写,不完全拘泥于对日本文化的细节描述,有时写其他,许多目的是为了了解日本人。点击进入毛丹青沪江博客>>>

村上春树日文原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