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日本内阁政府发行的英文杂志,其中有篇关注中国如何看日本的人物采访,我跟记者说:“用细节而不是概念说出日本。”

当时接受采访的时候正好跟来访的80后才女田原一起在大阪Herbis Plaza逛街,记者对她能唱歌能演电影,而且还能写小说的才能十分惊叹,连声说跟他的中国印象不同。其实,日本对中国抱有固定印象的人也许占多数,远的不说中国人穿人民装,就连听说中国已经有了高速公路都显得很吃惊的样子。听上去,中国就像停止在20多年前原地不动一样。

一个国家给人的印象大部分是通过传闻而实现的,尤其是对外国人更是如此,因为居住于本土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境外旅游,那些完全属于个人的切身体验只是蜻蜓点水而已。有的遇上了好人一下子就觉得这个国家什么都好,见到刮风说风好,见到下雨说雨好。相反,假如遇上坏人,一下子就骂得你狗血喷头,非但自己生气不说,而且还跟左邻右舍说:“那个国家可去不得呀!”

这样两类日本人我都遇上过,一个爱中国爱得要命,跟我说:“假如中日交恶又要打战的话,我会在开战前申请变成中国国籍,我要当中国人!” 另一个不爱中国,跟我说:“一下飞机,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我就老打喷嚏,头昏眼花,往后这个国家我肯定不来了。”

事情无独有偶,我一个北京朋友离开日本的最大理由是因为受不了岛国春天的花粉症,一个大口罩,两大块手绢,整天鼻涕呼啦,弄得跟病夫一样。后来他带着妻儿移居到了纽约,春天再也不得花粉症了。他跟说:“绝了!这世界上就日本跟我过不去,算它狠!”

我觉得,用几个大概念说明对方国家并不难,比如说日本人是集团主义,重死轻生,而中国人是个人主义,重生轻死,但关键的问题是在这些概念之下的生活细节是从哪儿来的呢?

相比之下,一些极端个人的体验反倒有说服力,来了日本得花粉症的中国人跟到了中国老打喷嚏的日本人相比,他们都是真诚的,完全不是枯燥的概念,而且可信系数是相当高的!

最近为汤兄的新书写序,也是从方法论上解释上述的看法,祝愿他的书人气越来越旺!

阿毛博客以日常生活为主线,随想随写,不完全拘泥于对日本文化的细节描述,有时写其他,许多目的是为了了解日本人。点击进入毛丹青沪江博客>>>

毛老师的作《感悟日本》2008年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该书在线阅读点击查看>>>

你想体验下吗?全新“线下授课&线上复习”一体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