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年前移居到日本的,当时从北京飞往大阪,然后坐机场大巴直接开往京都,从这一天起,日本留给了我两个深刻的印象。准确地说,在离开大阪机场的一路上,深刻的印象就逐渐成型了!
 
第一个印象是路标多,从大巴的车窗往外面看,无论大街小巷,还是高速公路,那些频繁出现的汉字一个劲儿地闪动,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汉字河。
 
也许是当天抵达大阪的时间太晚,肚子感觉有点儿饿,夜光下的拉面馆子都显得十分辉煌!按照路标的指引,我很顺利,找到了自己在京都的住处,然后上了街就去找拉面馆,一猛子找下去不为别的,只为了先填饱自己的肚子再说事儿。
 
于是,对日本的第二个印象也由此而产生了。
 
拉面馆看上去是日本人开的,女店员拿来菜单,圆圆的面孔,笑眯眯的样子叫人觉得亲切,她问我;“要不要定食?有拉面加饺子,还有米饭加饺子。”
 
要说拉面和饺子搭配,这个还算我能理解,但把米饭跟饺子组合到一起,这个多少有点儿怪异!米饭和饺子不都是主食吗?有没有炒菜之类的副食呢?我问她,她摇摇头,继续笑眯眯地跟我说;“真不好意思,我们没有。”
 
没辙!算我不走运,张口要了定食,一碗拉面另加一盘饺子,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套餐”。等到我全吃完了才发现这点儿粮食根本就不够我当时吃的。
 
原来,日本馆子里的饭菜量很少,对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来说,吃饭就像过家家一样,很难获得饱食的感觉!
 
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我对日本“吃不饱”的第二个印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理很简单,因为我的胃迎合了日本,降低了对粮食要求的限额,爱吃油腻的变成了爱吃清淡的,原来使用的大碗都变成了小盘子小碟子,凡是饭卓上的东西一律偏小,比中国小一号就得活!
 
胃是自个儿的,我能调节,所以改变对日本的第二个印象也是自家的事儿。相比之下,我的第一个“路标多”的印象还是原样,不仅如此,而且随着客居日本年数的增多,这个印象越来越深。
 
路标不像人的“胃”,因为它是公众的,是一个保险系数最高的社会默契,也是一个引导众人眼目的指南明细!
 
汤祯兆兄的《整形日本》是一个了解日本流行文化的路标,这个路标因人而异,可能是竖立在高速公路上的,也可能是歪歪斜斜地挂在一条很小的巷子里的,但同时也有可能是印到人的心灵里去的。
 

阿毛博客以日常生活为主线,随想随写,不完全拘泥于对日本文化的细节描述,有时写其他,许多目的是为了了解日本人。点击进入毛丹青沪江博客>>>

毛老师的作品《感悟日本》2008年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该书在线阅读点击查看>>>)